个人信息

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
姓名: 谭小芳
领域: 企业战略  市场营销  运营管理  领导艺术 
地点: 北京 西城
签名: 谭老师助理:13733187876
官网www.jungle.org.cn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12896
  • 博客访问:73699256

专家文章

《了凡四训》管理谋略 2011-07-31

《了凡四训》管理谋略
文/首席讲师谭小芳

 

前言:
古人常云:“读《出师表》不哭者,不忠;读《陈情表》不哭者,不孝”。可见读书贵在“变化气质,希圣希贤”;所谓“读书志在圣贤”。可惜现代教育未能注重于此。故欲净化人心、社会和谐,抑或个人学习、教育子女,《了凡四训》这部书尤其值得提倡。

《了凡四训》又名《命自我立》,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,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,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,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,认识命运的真相,明辨善恶的标准,并含改过迁善的方法,以及行善积德等种种效验,以此自立自强,掌握自己的未来,改造自己的命运。

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(官网www.tanxiaofang.com)表示,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,运用因果报应、福善祸淫之理,阐明忠孝仁义、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。虽然文章篇幅短小,但是寓理内涵深刻,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,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,通过“立命之学”、“改过之法”、“积善之方”、“谦德之效”四章,论证“种瓜得瓜”、“善有善报”、“积极进取”、“有愿皆成”之理。平实而无虚华,深奥而不迷信。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,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,时至今日,仍然是脍炙人口、滋育身心的杰作。

故为人父母者,欲子孙贤孝、不染恶习,宜与子女同读此书,则一室祥和、传家久远;为人师长者,欲学生品德纯正,学有所成,宜读此书,以身劝化,则师道自尊,教育落实;为官者,熟读此书,自能积功累德,为民造福;为商者,熟读此书,则取财有道,累富如法,大吉大利;受刑人熟读此书,则浪子回头,改过迁善……谭小芳老师深盼各界贤达提倡此书,熟读、深思、笃行,以创造个人、家庭乃至社会国家的美好未来!通过对此书的阅读,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,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;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。谭小芳老师(预定谭老师《了凡四训管理谋略》培训课程,请联系13733187876)认为,具体的收益与启发如下——

1、布施与慈善

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,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,家居生活俭朴,每天诵经持咒,参禅打坐,修习止观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,早晚定课从不间断。在这当中,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,当时命名为「戒子文」,用来训诫他儿子,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「了凡四训」这本书。

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,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,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,因为她没有读过书,不会写字;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,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。有时了凡先生较忙,当天所做功德较少,她就皱眉头,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。有一次,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,想买棉絮做内里。了凡先生问:「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,为什么还买棉絮呢?」

了凡夫人答:「丝绵较贵,棉絮便宜,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,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,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!」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:「你这样虔诚的布施,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!」他们的儿子袁俨,后来中了进士,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。

慈善事业古已有之,中国外国都是如此。但是古代的慈善事业规模非常小。那时候需要得到帮助的人非常多,但是社会的生产能力跟不上,慈善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。几千年中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,主要是粮食生产有限,人口没有什么增加,寿命也没有多少延长。绝大多数人生下来就在饥饿线上挣扎,活不到正常年龄就夭折了,所以到1820年,全世界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。十九世纪以来,情况逐渐有了变化:在这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,由于市场制度的推广,社会分工的发展,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科学技术的进步,发生了工业化过程。供给越来越丰富,人口迅速增加,寿命大大延长。现在全球人口从二百年前的十亿增加到六十五亿,平均年龄已经达到65岁,中国则到了70岁。慈善事业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供给越来越丰富,能够满足的需求越来越多。谭小芳老师认为,慈善事业帮助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吃饱肚子,而是扩展到了教育,医疗,就业,住房等方面。

进入世纪之交的十多年来,全球财富的积累进一步加速,穷国和富国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,一国之内同样如此。这对于慈善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,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机会。比如,社会责任投资就是以慈善为目的的商业行为。本来慈善和商业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活动。前者为了散财,后者为了聚财,这二者怎么能够结合呢?它的基本想法如下:既然商业活动能够创造财富,是不是可以通过从事穷人所需要的商业来赚钱?一方面让穷人有机会通过商业赚钱,另一方面这活动可以按照商业规则来进行,双方都得到好处。

这样的事并不少,比如发放小额贷款。穷人往往有劳动力但是缺乏资本,劳动很难用于生产活动。他们很想问别人借钱搞生产,可是谁敢借钱给穷人?万一还不起怎么办?所以这些有劳动力的农户很难摆脱贫困。从事小额贷款就是把钱借给穷人,解放他们的生产力。最后不但把钱还了,还能够支付利息,所以贷款成为商业活动,扶了贫,还赚了钱。再比如做农民的就业技术培训。谭小芳老师表示,经过短期培训让农民能够在城里找到工作,每月挣的工资比务农高出四五倍。他们不但能够偿还技术培训的费用,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收入。技术培训可以是商业活动,能够赚钱,同时又扶了贫。

2、掌握自己命运

《了凡四训》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,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,认识命运的真相,明辨善恶的标准,改过迁善。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“现身说法”: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,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,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、自求多福的道理。

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,光是知命认命,听凭命运的安排,那是消极而被动的;而在后期根据安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,则是积极而有益的。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,照此实践,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。

绝不安于现状是一个影响世界进程的理念,是一个改变世界面貌的理念。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从茹毛饮血时代发展为今天高度文明的时代,是因为整个人类不断追求新的高度,永远追求新的目标。古时候念书,目的是考取功名,志在为社会大众服务,这是好事情。如果没有天分,没有福报,没有缘分,这也是不能强求的。宋朝名宰相范仲淹,童年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的老先生,他问算命先生:“你看我将来能不能做宰相?”

算命先生就笑他:“你年纪轻轻,过分自负!”

范仲淹把话题一转,说:“你再看看,我能不能做医生?”

算命先生觉得很奇怪,怎么一下从做宰相掉到做医生,就问他: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

范仲淹说:“唯有宰相跟医生能够救人。”

算命先生送他一句话:“你有这种心,真宰相也。”

后来,他果然做了宰相。由此可知,范仲淹从小立志是以救天下为己任,所以勤奋好学,目标不是为自己,是为帮助社会、国家,帮助世人离苦得乐。

从这个故事就能体会到古人读书志在圣贤。然而现实中有人认为,该说的别人说过了,该干的别人干过了,该发明的别人发明过了,该想的别人想过了,该画的别人画过了,该写的别人写过了,该作的曲子别人早谱好了,真是生不逢时。在他的生活中,没有问题,没有挑战,没有追求,也没有机会。其实说这话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带点安于现状的思想,因为安于现状禁锢了他的创造力,因此他有某些富于创造性的想法时,很快就会被安于现状所击败:既然我能成功,可能别人早就成功了吧,肯定会失败很多次才能成功……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失败的想法迅速在他脑海中蔓延,因此,他也就没有了激情。是安于现状扼杀了他的创造力,是安于现状成了他的桎梏。

著名核物理学家卢瑟福曾认为:"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,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事情。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,都是在空谈妄想。"但数年以后,实用的原子能就问世了。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。我们之所以感到没有问题,没有机会,往往是因为"专家"已有定论,而这些"专家"不是说问题已经解决,就是说问题不可能解决。这也是安于现状的结果。

谭小芳老师认为,读了《了凡四训》,可以使人心目豁然,信心勇气倍增,亟欲效法了凡先生,来改造自己的命运。所以说《了凡四训》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,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佳作。愿您读完此书后,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,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智者,做自己命运的主人!

 

 

推荐
谭老师助理:13733187876 官网www.jungle.org.cn
类别:总裁观察 |   浏览数(1004) |  评论(0) |  收藏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,目前已输入 0 个字。
表情 [更多]
匿名评论
登陆账号: 密码: 找回密码 注册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